2011-08-11 14:55:11
在严寒的冬季,朔风凛冽,阳气潜藏,阴气盛极,草木凋零,自然界的蛰虫伏藏,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,以便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。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,成形胜于化气,因而,冬季养生,要着眼于“藏”。 具体到人体的精神活动,又如何藏呢?
《黄帝内经》里早已明确指出:“冬三月,此为闭藏……使志若伏若匿、若有私意、若己有得”,意思是说,人们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,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,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,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,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。
其中心思想是:在冬季人们要把神藏于内,不要暴露于外,这正和夏日里调养精神的方法——“使华英成秀”截然相反。 祖国医学强调“神藏于内”,是有积极意义的,特别是在人们激烈竞争的今天,更有其重要价值。这正如《黄帝内经》里所说:“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;“躁则消之,静则神藏”,由此可见,不仅冬季要做到精神安静,神要藏于内,即便,春、夏、秋三季也需要神藏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
近几年,国内外有关学者很重视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。生理学研究指出,人在入静后,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波慢状态,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“逆转”。经测定,高水平的气功师的脑电波与一般人有明显的不同。
社会调查发现,凡经过重大精神挫折、思想打击之后,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,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。社会实践证实,常常保持思想清静、调神养生,多练气功,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,减少疾病的发生,有益身心健康。 要使“神藏于内”,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,少私寡欲。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“仁者寿”,“大德必得其寿”,这是很有道理的。
从生理上来讲,道德高尚、光明磊落、性格豁达、心理宁静,有益于神志安定,气血调和,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,精神饱满,形体健壮,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、养神。少私,是指减少私心杂念;寡欲,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。 如若不然,私心太重,嗜欲不止,欲望太高大多,达不到目的,就会产生忧郁、苦闷、悲伤、失望、幻想等不良情绪,从而扰乱清静之神,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,引起人体气机紊乱而发病。
正如《黄帝内经》里所说:“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思则气结,惊则气乱,恐则气下”,这里的气上、气下、气结、气缓、气乱、气消,均为人体气机失常,而气机失常将引起人体生命活动的受损,假若能减少私心、欲望,从实际情况出发,节制对私欲和名利的奢望,则可减轻无须要的思想负担,使人变得心地但然,心情舒畅,从而增进身心健康。
《太上老君养生诀》里清楚指出:“且夫善摄生者,要先除六害,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。何者是也:一者薄名利,二者禁声色,三者廉货财,四者损滋味,五者除佞妄,六者去妒嫉”。这里说的再清楚不过了,否则六害不除,万物扰心,神岂能清静? “神藏于内”的第二点是:要能调摄不良情绪。
人生活在世界上,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,使你不高兴的事,甚至是悲欢、愤怒、兴高采烈。那么,应该怎样办呢?这就要学会调摄情绪,宠辱不惊。如遇事节怒,宠辱不惊,都是节制法在周摄情绪中的运用。除此以外,亦可采取疏泄法:就是把积聚、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,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,发泄出去,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。
冬季精神调养除要做到“神藏”外,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。 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,是指一些人在冬季发生情绪抑郁、昏昏沉沉、懒散嗜睡等现象,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,这种情况多见于青年,特别是女性。 现代医学气象学的研究显示,人的心理、生理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。
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由于严寒的气候作用于人体导致。其发生机制为:寒冷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抑制和降低状态,体内调节物质代谢的环磷酸腺苷、环磷酸鸟苷的含量减少,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代谢减慢,脑垂体、肾上腺皮质功能亦受到明显的抑制,使得血液循环变慢、脑部供血不足,植物性神经功能发生素乱,因此出现了精神萎靡、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症候。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。